冬季一旦刮風,鯽魚都往這些地方跑,選對位置很快就上魚!
钓鱼选位很重要,但钓位的选择并不简单,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,而且不同的水域、不同的天气判断标准也不一样。比如大风天,在夏季初秋我们一般是选择下风口,因为下风口食物多、溶氧高(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夏秋温度高气压较低,水中常常缺氧,因此鱼儿的
本文共計1757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8分鐘。

釣魚選位很重要,但釣位的選擇並不簡單,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判斷,而且不同的水域、不同的天氣判斷標準也不一樣。
比如大風天,在夏季初秋我們一般是選擇下風口,因為下風口食物多、溶氧高(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夏秋溫度高氣壓較低,水中常常缺氧,因此魚兒的趨氧性更明顯)。
但到瞭冬季卻不一樣瞭,冬季一旦刮風,如果你還堅持坐在下風口,不但魚獲不行,人還受罪。
那麼冬季刮風,魚會躲到哪裡呢?此時咱們選位並不是選上風口和下風口那麼簡單!
冬季刮風,選擇上風口還是下風口?
先說答案,風力越大越建議選擇上風口,尤其是刮北風、西北風的時候。先不考慮魚在哪,選擇上風口,背著風釣,最起碼人肯定不那麼遭罪!
如果白天太陽大、氣溫比較高,同時風力並不強,我認為上風口和下風口區別不是很大,甚至下風口魚更多也有可能,因為食物肯定是下風口多。
所以風力不大時,我覺得就沒有必要過多考慮風的影響,選擇陽光長時間能照射到的地方、淺一點且有水草即可。
還有一種情況,風比較大、但風向比較亂,可能剛開始刮北風,過瞭一會兒刮南風瞭,再過一會兒又刮西風。這種情況不是沒有,而一旦遇到對我們選位就有很大影響,可能你坐下去的時候是上風口,等一會兒就變成下風口瞭~
冬季刮風,魚會跑到哪裡去?
首選有水草等植物的障礙區,而且最好是從水底長上來的比較立體的植物,比如蘆葦、茭白、荷葉、蒲草等,還有一些沈水型水草,隻要是大片的、長得比較密集就可以。
水草可以遮擋風浪,可以減緩水溫的流失,還可以給魚提供庇護,尤其是鯽魚最喜歡待水草裡面,不刮風的時候我們一般也是找草釣,刮風就更不用說瞭。但需要註意的是,那些浮水型的水草就不怎麼樣,至少在刮風天不太好,最常見的就是水葫蘆,大片漂浮在水面上會阻擋陽光,延緩水溫上升。
如果沒有水草,就要找那些避風的死角,比如倒樹附近、比如高大的樹木或者人造建築物等等,看到水體平靜或者相對浪要小一點皆可下竿。
除瞭水上,水下的情況也不能忽略甚至要更重視,比如水下的溝、坑、陡坎等等,這些結構都屬於淺水中的深水,是魚兒的“避難所”,遇到危險或者天氣變化都會躲藏其中。這也是為什麼看似差不多的釣位,魚獲卻不同的原因,也許人傢魚竿稍微長一點,剛好釣到水下坎或者深坑,找到魚道、魚窩瞭。
刮風天釣魚,我們需要這樣做
首先肯定是判斷風向,然後盡量找那些避風向陽的位置,找不到避風位或者風向並不固定,那就優先找水草多的地方,沒水草找倒樹、木樁。如果你對該釣點比較熟悉,能找到一些深坑、二道坎那就最好。
如果你選擇的釣點整體偏淺、同時水質相對清澈,那麼一定要仔細觀察水面,一邊尋找水面平靜、無明顯波浪的洄灣、死角,另一邊觀察水色,如果看到某片區域水色比周圍略顯渾濁,很可能是因有魚群活動所致,那就果斷下竿,不過這一點隻在水不深且水質較好的地方才能發現。
當然,有時候我們也會被逼無奈選擇下風口,或者側風的位置,這個時候就需要註意打窩、以及線組搭配。由於風浪的關系,直接手拋窩可能導致窩料偏離你預定的位置,我建議是酒米+餌料,然後以搓餌的形式精準做窩,按照我的經驗來看這種天氣不宜打過多窩料,好幾次我都因窩料打多而導致發窩很慢甚至不發窩。
所以建議大傢窩料寧少勿多,大不瞭後面補下去。
其次,在大風天不要追求靈敏,浮漂盡量大一點,這樣可以順利拋投並且抗風浪的能力也好一點。之前一直建議你們用小跑鉛、雙鉛,這種天氣就非常適合,釣目低一點,抓頂漂。
而且根據我以往的垂釣經歷來看,這種天氣經常出現魚吃口輕的情況,你用餌料浮漂的動作可能不大(有時候你以為沒口,其實是口很輕,浮漂動作小,加上你們追求靈敏調漂方式有問題,出口就更小)。
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掛蚯蚓紅蟲,可以明顯感覺到口大一點。但一開始不要用紅蟲蚯蚓,因為蟲餌隻是適口性好,誘魚能力不強,前期還是盡量用餌料,而且味道可以大一點,風大浪就大,水體運動可以把我們餌料的霧化味道帶到更遠處,有利於誘魚。
餌料能上魚就最好,要是沒口就換蚯蚓,釣一會兒再換回拉餌,交替使用!
風比較大的天氣,我都是放棄大水面,事實上冬季我一直都建議優先選擇小河小溝作釣,尤其是那種河岸比較高或者兩邊有樹有房的釣點,可能壓根都起不瞭浪,我們用短竿貼著邊釣都能有不錯的收獲。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jq/106429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