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冷釣鯽魚,別隻顧著選釣位,魚竿長度也能影響魚獲!

咱们都知道钓鱼选位很重要,尤其是天冷了以后鱼不爱动,咱们的作钓模式就要从“鱼找人”变成“人找鱼”了,位置选的不对,几个小时浮漂都不动一下。补充:不是说天热的时候位置就不重要,只是天热鱼活跃,它们巡游范围大,觅食积极性高,钓位相对而言可以放宽

本文共計1754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8分鐘。

咱們都知道釣魚選位很重要,尤其是天冷瞭以後魚不愛動,咱們的作釣模式就要從“魚找人”變成“人找魚”瞭,位置選的不對,幾個小時浮漂都不動一下。

補充:不是說天熱的時候位置就不重要,隻是天熱魚活躍,它們巡遊範圍大,覓食積極性高,釣位相對而言可以放寬要求。

釣位固然重要,但魚竿長度也很關鍵,這一點是被很多釣友忽略瞭的,魚竿長度決定你垂釣的水深,而水深其實是“選位”裡面不可忽視的一點。

魚竿的選擇首先要根據當地魚情來定(重點)

我給出的建議都是大方向的,說白瞭就是理論,雖然這些理論知識也結合瞭實戰,但實戰也隻是在我們這個地方而已。咱們國傢那麼大,不同的地方氣候、水質區別很大,這些都是非常影響魚情的。

所以大傢不要完全按照我這一套來操作,包括你們在網上看其他的主播釣魚,也不要照搬照抄人傢的套路,可以參考但別照搬。

我們在一個地方釣魚,一定要多和當地的釣友交流,選什麼位置、多長的竿,包括餌料等等,當地釣友給出的建議,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參考意義。

即使是同一個城市,不同的河道魚情也不一樣,像我們這邊,有些河道用短竿就能釣的很好,而有些地方就非得用5.4、6.3米才行,沒有道理可言。

秋冬季節釣鯽魚,釣位的選擇

應該先說釣點,釣點的話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有提到過,天冷瞭以後盡量釣小水面。你們可以打開地圖然後切換衛星地圖模式,找到當地比較大的江,然後順著大江找小支流,標記一下,有空瞭實地去看看環境。

和大江交匯的小支流肯定是有魚的(會從大江裡跑過去),不過考慮到電魚、網魚,建議找那種水草等障礙物比較多的地方。

也可以找當地比較大的水庫,大水庫下面一般會有河道,那裡面也是有魚的,因為水庫放水時或多或少都有魚跑出去。當然瞭,同樣也要找水草多的地方,否則稍微電一下魚就搞完瞭。

釣鯽魚選位其實比較簡單,就是找水草多的地方,草越多有魚的概率就越大,你可以釣草洞、釣草縫、釣草頭。

沒有水草就找其他障礙物,沒有障礙物就看地形,比如樺尖、灣子、寬變窄窄變寬這類比較有特點的地方,說白瞭就是在相同裡面找不同。

魚竿長度的選擇

水草多的地方選位方便、魚竿也好選擇,因為有水草魚方便躲藏、膽子也大,所以你釣遠釣近大概率都有魚。

正常情況下水草在哪就釣哪,比如像一些革命草、蘆葦、茭白、蒲草等植物通常長在岸邊,那我們就用短竿釣近,釣草旁邊或者釣草頭就行瞭。

如果邊上很幹凈,水草都在外面,就用長竿去靠近水草。

沒有水草、也沒有其他障礙物,地形也沒什麼特別的,這種情況下魚竿的選擇就很重要瞭(主要是水深),

有以下幾種情況建議用短竿釣近:1、近岸水比較深;2、水質比較渾濁;3、釣魚人比較少或者大傢都用短竿;4、魚資源較好。

有以下幾種情況建議長竿釣遠:1、近岸水淺;2、水質清澈;3、釣魚人多、大傢都用長竿,尤其是傳統釣比較多的地方;4、魚資源差,你用短竿老是空軍或者隻能釣幾條卡拉米。

魚竿用多長、釣多深

我個人覺得4.5米以下的算短竿,4.5、5.4米算不短不長,5.4米上就是長竿。當然,每個人可能對長短的定義不一樣,這個無關緊要。

我自己釣魚時,水草等障礙物比較多,盡量用短竿,最長可能也就4.5米,水草多你可以釣一米多深甚至幾十公分,完全沒關系。

如果沒有水草,邊上淺或者水質很清澈,那麼我起步就是4.5米,通常是在4.5米和5.4米這兩個尺寸裡面選擇,垂釣水深在2~3米的樣子。

在上面的基礎上,如果釣魚人特別多、或者經常有玩傳統釣的,那麼魚情多半就不會很好,而且魚很有可能被釣遠,此時水深關系不大,盡量用長竿就行(能玩傳統釣的地方一般也不會太深)。這種情況下你至少用5.4米,建議可以6.3、7.2米。

補充:到瞭最冷的時候,有些釣友釣大江大河或者大水庫,會用到八九米的竿子,釣四五米的深度。別覺得誇張,雖然我是不這麼玩,臺釣釣鯽魚我用的最長的魚竿也就7.2米。但我想說有些地方確實比較特殊,非得用長竿才有不錯的收獲,冬季玩八九米長竿的釣友們可以留個言證明我所言非虛。

釣鯽魚選位原本並不難,難的是根據天氣、溫度去選擇出最合適的位置,有些事自己沒經歷過或許難以相信,天氣不好的時候,可能位置稍微偏瞭一點,或者水深淺瞭一米深瞭一米,魚獲就大不一樣瞭。

為什麼現在很多釣友轉回傳統釣瞭?因為傳統釣非常適合多窩釣,窩子多就可以防止釣位選擇失誤,隻要有一個發窩,就不會空軍瞭。
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jq/1060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