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根本不懂168塊的餌!誘魚真相:三個銅板的它照樣狂拉!

#认证作者激励计划#上周在渔具店,我听到两位钓友争得不可开交。新手拿着某品牌售价168元的饵料,笃定地说:“贵肯定有贵的道理!”老手则掏出自己做的面粉团子,略带嘲讽地回应:“我信这个,我不相信鱼能认出二维码呢!”这件事不禁让我思考:在鱼的眼

本文共計1732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。

#認證作者激勵計劃#上周在漁具店,我聽到兩位釣友爭得不可開交。新手拿著某品牌售價168元的餌料,篤定地說:“貴肯定有貴的道理!”老手則掏出自己做的面粉團子,略帶嘲諷地回應:“我信這個,我不相信魚能認出二維碼呢!”這件事不禁讓我思考:在魚的眼中,餌料到底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?

下面,悠漁樂好就不帶偏見,從科學和實戰的角度深入探究一番。

其實,魚的“點餐系統”和人類比起來,要原始得多。先說說味覺,大傢可能以為魚能像人一樣嘗出各種豐富的味道,比如藍莓味、奶香味之類的,可事實並非如此。

多數魚類的味蕾數量還不到人類的十分之一呢!就拿鯉魚來說,雖說它嘴裡長瞭不少味蕾,但它更多是依靠側線來感知餌料的振動。曾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,把空鉤掛上會顫動的矽膠條,結果上魚率竟然比靜態的真餌還高出20%。

由此可見,對於魚來說,餌料的“動態表現”比口味重要得多。一條會抖動的普通蚯蚓,比毫無動靜的進口蝦粉更能吸引魚。

再看看視覺,除瞭黑魚、鱸魚等少數視力較好的魚類,大部分魚都是色弱。在水下,1米深的地方紅光就消失瞭,到2米深連黃色都會變成灰色。而且在渾濁的水域中,魚的可視距離隻有30厘米。

所以,不管你精心調配出多麼五彩斑斕的餌料,在魚眼裡可能隻是一團模糊的影子。上周我在黃泥塘釣魚,我和釣友分別用熒光綠的餌料和灰色面團作釣,最後魚獲量竟然差不多。這就說明,魚根本分不清顏色,主要是靠觸須和側線來尋找食物。

環境在很大程度上,就像是一位“隱形的調餌師”。水溫不同,魚的“菜單”也會改寫。當水溫在15℃以下時,魚體內蛋白酶的活性會減半,腥餌的誘食效果也大幅下降。這個時候,使用葡萄糖含量大於12%的高甜度熟玉米,上鉤率比腥餌高出47%。

而當水溫超過25℃,水體溶氧量降低,魚就偏愛發酵產生的酸味。像臭麥粒、酸豆餅這類看似奇怪的餌料,反而能讓鯉魚瘋狂咬鉤。

水流也會對餌料產生影響,就像是給餌料“強行卸妝”。在急流中,餌料味型的擴散速度是靜水的5倍,但持續時間卻不到10分鐘。

這就是為什麼在流水區域要使用麥粒、玉米等質地較硬的餌料,它們經得起水流的沖刷;而在靜水中,就可以使用霧化效果好的商品餌,靠細膩的霧化效果像煙幕彈一樣誘魚。

釣友圈上一些所謂的“餌料神話”,真相究竟如何呢?有人說“進口餌料含有神秘誘食劑”,可有心人分解瞭30種高價餌料後發現,其核心成分主要就四類:氨基酸(魷魚膏是比較便宜的氨基酸來源)、甜菜堿(在水產飼料中經常使用)、酵母提取物(和包子鋪用的是同款)以及腥味載體(比如魚粉、蝦殼)。

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平替方案,像用雞肝泥、蜂蜜和面粉自製餌料,成本不到兩塊錢,在野釣時效果並不比百元餌料差。

還有人覺得“魚能記住餌料味道”,說魚的記憶隻有7秒,這純屬謠言。不過,魚確實存在味覺厭惡學習現象,如果某種餌料讓魚被鉤傷過,它們會在長達2個月的時間裡避開這種餌料。所以,如果釣友總是使用同一款餌,突然釣不到魚,也就不奇怪瞭。

真正的高手調餌,有“三重境界”。底層邏輯是騙過魚的防禦本能,野生魚對懸浮且形狀過於規則的餌料天生就有警惕性。

這就是為什麼不規則的自製麥粒,用手搓出棱角,比圓潤的商品餌更受魚歡迎,因為它看起來更像是自然掉落的食物。

中級策略是給餌料加“戲”,在靜水中使用輕餌,讓它緩慢下降,模擬瀕死昆蟲;在流水中讓餌在水底跳動,偽裝成逃竄的小蝦;夜釣時加上振動豆,激活魚的側線感應。

終極心法是忘掉餌料本身,老釣手常說“三分餌七分位”,其實更關鍵的還有“十分天氣”。暴雨前的悶熱天氣,魚會在入水口爭搶氧氣,這個時候哪怕掛片樹葉在這都可能釣到魚;冬季降溫後魚會躲到深潭,就算你準備滿漢全席,它也不理會。

最後給大傢提個醒,有三種餌最好別碰。一是熒光綠小藥,它含有銅離子,雖然能讓魚短期內興奮,但會傷害魚的肝臟,就算釣到魚,也可能是病魚。二是黏性過強的拉絲餌,霧化效果差,還容易擋口,鯽魚嘬幾下吃不到東西,就會放棄。三十異味工業香精也不行,比如草莓香精中的苯甲醛,濃度超過0.1%反而會驅趕魚。

寫到最後,餌料就如同相親時的包裝,初次見面可能會加分,但長久來看,內涵才是關鍵。魚真正在意的是:吃這個安不安全?能不能吃得下?吃完能不能順利逃脫?

下次配餌的時候,記住這三字訣:自然態,讓餌料形態像環境中的原生食物;動態感,能觸發魚的側線感知;能量比,讓魚覺得吃瞭這種餌料能獲得足夠能量。僅此而已!
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jq/1035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