釣友老陳每到釣點,先用工兵鏟修整釣位,一看就是吃過大虧!
晨雾尚未散尽的河湾,老陈佝偻的背影格外显眼。他不像旁人急着开饵调漂,反而从背包抽出一把沾着干泥的工兵铲,“嚓嚓”地削平脚下的土坎。新加入“队伍”的钓友小张忍不住打趣:“陈叔,您这是要安营扎寨啊?”老陈头也不抬,铲刃利落地斩断一丛荆棘:“年轻
本文共計1229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5分鐘。

晨霧尚未散盡的河灣,老陳佝僂的背影格外顯眼。他不像旁人急著開餌調漂,反而從背包抽出一把沾著幹泥的工兵鏟,“嚓嚓”地削平腳下的土坎。新加入“隊伍”的釣友小張忍不住打趣:“陳叔,您這是要安營紮寨啊?”老陳頭也不擡,鏟刃利落地斬斷一叢荊棘:“年輕人,釣臺不穩,心就慌。心一慌,魚就跑咯。”
這話聽著平常,卻是老陳吃大虧換來的教訓。三年前我們兩人夜釣談話水庫,那晚突降暴雨,雨傘下老陳站起拋竿時,不慎踩到釣位前茂盛的雜草上,腳下一滑,人、竿、釣椅一並掉入水中,水立馬侵到老陳脖子的位置,親虧老陳會水,人沒完全下去,我趕緊伸手拉他上岸。
然後打撈釣椅,竿子綁著失手繩也一並拉瞭上來,雖然沒有損失什麼,但這有驚有險的一幕成瞭他揮之不去的記憶。自那以後,他從網上購買的那把墨綠色工兵鏟便成瞭他魚包裡的常客。
你說他這工兵鏟,就光是站穩別摔跤?其實想想,遠遠不止。
野釣環境復雜多變:濕滑的苔石、茂盛的雜草都暗藏殺機,盤結的樹根隨時可能絆倒專註的釣者,鬆軟的灘塗更可能在搏魚時突然塌陷。老陳的工兵鏟首先解決的是“站穩”的問題。
他會削平傾斜的坡面,挖出穩固的踏腳平臺;鏟除濕滑的苔蘚、雜草與碎石,露出下方堅實的土層;遇到盤根錯節的灌木根系,便用鏟刃精準截斷,避免成為隱形絆索。
有次在泄洪道旁,他硬是用鏟子沿著陡岸掘出半米寬的平整釣臺,後來隔壁釣友因地面濕滑摔落淺灘時,眾人方覺這“多餘功夫”的深意。可見,它這看似笨拙的修整,實則是野釣安全的基石。
另外,雜亂的地面不僅影響安全,更幹擾操作。老陳習慣用鏟背將地面夯實壓平,確保釣椅四腿穩固不搖晃。他會在身前清出半米見方的操作區,竿架、魚護、餌盆各安其位。最妙的是在釣位側後方挖出一個小型排水淺溝,防止雨水積聚浸濕裝備。
去年梅雨季,當其他釣友忙著用磚塊墊高釣箱避水時,老陳幹燥的釣位旁,那條不起眼的小溝正默默導走漫溢的積水。由此可見,修整釣位更是對垂釣體驗的深層優化。
這把工兵鏟甚至延伸出意外妙用。釣點水草密佈時,老陳會伸長鏟柄試探前方水域,探明草區邊界;淤泥底水域,他用鏟面拍擊水面特定區域製造震動,模擬自然落物誘魚;遇到掛鉤,鏟柄綁上失手繩便成簡易打撈桿。
有次鉤組掛上深水樹樁,眾人束手無策之際,老陳將工兵鏟綁在長繩上精準拋投,幾下勾拉便解救瞭價值不菲的線組。
有人笑他固執,說現代釣椅自帶調平功能,何必費時揮鏟。老陳隻是搖頭:“機器能調平地面,調不平人心。”
他見過太多因釣位不適導致的失誤:提竿時釣椅晃動錯失揚竿時機;取魚時踩到碎石驚散窩點;甚至因地面不平導致夜釣燈傾覆照亮水面驅散魚群。這些細微的幹擾累積起來,足以讓一場期待已久的釣事功敗垂成。
當夕陽染紅水面,老陳收起擦拭幹凈的工兵鏟。他的魚獲或許不是最多,但那份從容與安穩,卻讓每個細節都透著老釣手的智慧。這看似笨拙的前期付出,實則是以最小代價規避最大風險——畢竟在野釣這場與自然的博弈中,穩住的不僅是腳下土地,更是那顆浮躁求魚的心。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jq/1034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