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厲害的野釣釣法高手都在用,以前的“釣底”亦或是錯誤的!

河边钓鱼时,经常能听到钓友们的抱怨:"窝子里明明有鱼星冒泡,可浮漂就是纹丝不动!"上周我就遇到这么个事儿,在一片大家都钓不上鱼的水域,有位老师傅两小时不到就钓上来三十多条鲫鱼。我忍不住凑过去看,这一看可把我惊着了——老师

本文共計1310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。

河邊釣魚時,經常能聽到釣友們的抱怨:\"窩子裡明明有魚星冒泡,可浮漂就是紋絲不動!\"上周我就遇到這麼個事兒,在一片大傢都釣不上魚的水域,有位老師傅兩小時不到就釣上來三十多條鯽魚。

我忍不住湊過去看,這一看可把我驚著瞭——老師傅的鉛墜壓根兒就沒沈到底!原來我們平常以為的\"釣底\",在行傢手裡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
我們平時理解的釣底其實存在不少誤區。水下攝影畫面清楚地告訴我們:當鉛墜落底時,子線往往會陷進淤泥裡。這種情況下,魚要想吃到餌料,就得把整條子線都吸起來,這難度不亞於讓人趴在地上舔飯粒。

真正管用的釣底方法,是要讓鉤餌懸在離水底5-10厘米的位置,這個水層被老釣友們稱為\"黃金水層\"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鯽魚吃食時都是頭朝下尾朝上,它們最舒服的吃食角度是斜向下30度左右。

把餌料懸在這個位置,正好落在魚的自然視線範圍內,讓魚吃餌變得輕鬆多瞭。比起子線完全躺底的情況,這樣的釣法能讓魚吃餌的距離縮短將近七成。

接下來講講動態離底釣法的實際操作方法。首先是調漂,先帶餌調三目,也就是在雙鉤掛上正常大小的餌後,慢慢修剪鉛皮,直到漂尾露出三目。然後稱餌重,去掉雙餌後觀察目數,假設此時目數升至六目,那就說明單餌重一點五目。

最後定釣目,將浮漂向上推,直至其露出四至五目,此四至五目即三目加上單餌重一點五目。此時,下鉤會輕觸水底,而上餌則懸浮於離底三至五厘米的位置。

在此需特別留意,進行調漂操作時,切勿使用粗尾漂。當漂尾直徑超過一點五毫米時,餌重的變化在漂目上幾乎難以察覺。

線組的搭配可是門學問,得講究\"隱而不發\"。老釣手們都知道,把子線放長到30厘米左右,能讓餌料在水裡擺動的軌跡更長,更容易把魚誘過來。鉤距也得註意,保持3個鉤的距離最合適,這樣雙餌不會疊在一起,下鉤躺底負責誘魚,上鉤離底專等魚兒截口。

要是夜釣或者天冷的時候,魚的警惕性沒那麼高,主線可以比白天再細個0.2號。

不同魚種吃餌的習慣可大不一樣。鯽魚喜歡拱泥找食,餌料離底3-5厘米最對它們胃口,就像水底冒起來的小氣泡;鯉魚吃食習慣貼著底,離底2-3厘米正合適。草魚鯿魚喜歡在中層遊動,餌料離底10-15厘米,活像樹上掉下來的果子;天熱的時候羅非魚愛上浮,把餌料放在離底20厘米的位置,下落過程中就能被它們截住。

老釣友們總結瞭個順口溜:\"鯽魚要飛,鯉魚要貼,草鯿懸著釣,羅非半水接。\"

餌料的狀態也得拿捏準瞭。下鉤的底餌要黏糊點,像揉耳垂那麼軟和,可以多揉打幾下麥粒摻拉絲粉;上鉤的懸浮餌要蓬鬆,輕麩和雪花粉得多放點。這麼搭配下來,鯉魚試探餌料的時間能從半分鐘縮短到不到十秒。

釣魚還得看天看水。水流急瞭超過0.3米/秒,就得加重鉛墜,同時把餌料放低2厘米,不然容易被沖走。要是水溫突然降瞭5度以上,往餌料裡加點蝦粉,把離底高度降到1厘米,這時候魚懶得動,不願意擡頭吃食。

老釣手們還有個絕活叫\"二次離底\"。先讓雙餌躺底把魚誘過來,等看到魚星瞭,馬上調整浮漂讓餌料離底。這時候魚以為到嘴的食要跑,往往會搶著咬鉤,這招就跟\"欲擒故縱\"一個道理。

下次調漂的時候,不妨問問自己:我的鉤餌真的在魚嘴邊嗎?子線是筆直的誘魚通道,還是堆在泥裡起不到作用的廢線?浮漂動作小,到底是魚沒吃,還是因為吃不到呢?要記住,釣底不是讓餌料在水底躺平,而是要把食物送到魚最舒服的用餐高度。
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el/334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