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已經絕跡的五種魚類,消逝的水中瑰寶,有你見過的嗎?

在我国广袤的水域里孕育着丰富的鱼类资源,但工业化、生态破坏与人类过度捕捞等,导致许多特有物种永远消失,本文就带大家了解我国近代已绝迹的五种鱼类。一、长江白鲟(Psephurus gladius)长江白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,长江白鲟体

本文共計1532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。

在我國廣袤的水域裡孕育著豐富的魚類資源,但工業化、生態破壞與人類過度捕撈等,導致許多特有物種永遠消失,本文就帶大傢瞭解我國近代已絕跡的五種魚類。

一、長江白鱘(Psephurus gladius)

長江白鱘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,長江白鱘體長可達7米,體重超500公斤。其標志性特症為劍狀長吻,占體長的1/3,吻部密佈梅花狀陷器的獨特水壓感知器官。體表覆蓋盾鱗而非普通魚鱗,側線系統進化出超靈敏的振動感應能力。幼體呈銀白色,成年後轉為青灰色,演化歷史可追溯至白堊紀,被稱為“水中活化石”。

長江白鱘是長江流域特有物種,活動範圍西起金沙江,東至長江口,北達黃海沿岸,每年春季洄遊至宜賓以上江段產卵,秋冬季返回中下遊深水區越冬。滅絕原因是葛洲壩(1981年)與三峽大壩(2003年)徹底阻隔洄遊通道,導致98%的產卵場消失。1980年代年均捕獲量從25噸驟降至0.2噸,2003年誤捕的3.3米個體成為最後影像記錄,2019年IUCN宣佈其滅絕,標志著長江頂級食物鏈的斷裂。

二、異龍鯉(Cyprinus yilongensis)

異龍鯉體長約25厘米的紡錘形鯉科魚類,頭部鈍圓,口部具兩對發達觸須。背鰭末根硬刺帶有鋸齒,體側銀白色泛淡金光澤,尾鰭下葉呈珊瑚紅色。鰓耙數(18-22)顯著少於其他鯉科魚類,特化為高原貧營養水體攝食結構。

異龍鯉僅存於雲南石屏縣異龍湖,該高原湖泊面積42平方公裡,平均水深2.5米,湖底密佈沈水植物,冬季水溫穩定在14-16℃。滅絕原因是1981年大旱導致湖泊完全幹涸,雖然1983年恢復蓄水,但引入的太湖新銀魚吞噬魚卵,加上化肥汙染引發藍藻暴發,溶解氧降至1.2mg/L,1987年最後一次捕獲標本後,這個存在瞭200萬年的物種徹底消失。

三、滇池金線鲃(Sinocyclocheilus grahami)

滇池金線鲃為洞穴魚類代表,體長15-20厘米,體側具12-14條金色橫紋。眼部嚴重退化,眼徑僅1.5毫米,頭部觸須異常發達,背鰭起點與腹鰭相對,尾鰭深分叉,側線鱗38-42枚,特化出感知水流振動的側線系統。

滇池金線鲃原生於雲南滇池周邊溶洞與地下暗河,繁殖期進入地表水體。20世紀50年代仍常見於滇池東岸的寶象河、洛龍河等支流。滅絕原因是1969-1978年圍湖造田使滇池面積縮減24%,喀斯特泉眼被水泥封堵,產卵場完全消失。1980年代工業廢水導致水體砷含量超標120倍,疊加外來物種食蚊魚的競爭,種群於1993年後再無蹤跡。

四、中國鰣魚(Tenualosa reevesii)

中國鰣魚為典型溯河產卵魚類,體長可達60厘米,體高占體長的1/3。腹部棱鱗鋒利如刃,鰓蓋後方具4-5個黑斑,脂眼瞼覆蓋眼球1/2。上頜中央缺口是其關鍵鑒別特症,肝臟占體重22%,富含溯遊所需的能量儲備。

中國鰣魚歷史上從鴨綠江到珠江的各大入海河流均有分佈,主產地在長江下遊、贛江和錢塘江,形成“鰣魚不過錢塘”的獨特洄遊路線。滅絕原因是富春江水壩(1968年)截斷主要洄遊通道,1980年代長江口定置網數量激增17倍,1994年錢塘江捕獲量從109噸暴跌至0.5噸,水庫調度導致產卵場水溫異常升高5℃,2000年後功能性滅絕。

五、華南鰟鮍(Rhodeus meridionalis)

華南鰟鮍為小型鯉科魚類,體長4-6厘米,體側具熒光藍綠縱帶。繁殖期雄性尾柄出現朱紅斑塊,雌性產卵管長達3厘米,必須將卵產於河蚌鰓腔完成發育,與冠蚌、圓頂珠蚌形成專性共生。

華南鰟鮍主要分佈於珠江三角洲,集中分佈於順德、中山等地的緩流河湧,水體透明度需保持1.5米以上以滿足視覺擇蚌需求。滅絕原因是1990年代珠三角85%河道被水泥硬化,底棲生物量下降96%。2002年調查顯示其宿主蚌類滅絕,農藥汙染導致擬除蟲菊酯濃度超標47倍,破壞魚類嗅覺定位能力,2005年廣州芳村水道捕獲末代個體後絕跡。

導致魚類和水生物滅絕的幾大主因

1、水系工程截斷生命線;長江流域超5.2萬座水壩形成生態孤島,白鱘等洄遊魚類喪失99%的產卵場。

2、汙染引發的生化絞殺;滇池周邊企業排放的砷、鎘等重金屬,使金線鲃胚胎畸形率高達73%。

3、生物入侵的生態置換;太湖新銀魚入侵異龍湖後,其卵粒密度達到每立方米2.8萬顆,徹底擠占原生魚生態位。

4、過度捕撈的死亡螺旋:1980年代長江下遊單船年捕獲鰣魚1.2噸,超過種群再生能力的300%。

5、保護機製的嚴重滯後;75%滅絕魚類在消失前未被列入保護名錄,異龍鯉滅絕5年後才啟動學術評估。

寫在最後:

當前長江十年禁漁使魚資源得到恢復,但更需要建立跨流域生態廊道,如在水電站、大壩處建設魚類洄遊通道,加強對漁業生態的保護等,一個物種的消失很容易,但想恢復卻需要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,地球不光是人類的傢園,同樣也是無數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傢園,保護環境,保護動物,我們人人有責。
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el/329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