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人釣鰱鳙,或許這才是最正確的打開方式

理论上来说,鲢和鳙都是夏季必钓的鱼种,因为它们是喜高温的鱼种,只有温度高才活跃、才愿意稍微往近岸靠一靠,给我们玩手竿的人一个机会。不过实际上在自然水域中,鲢鳙并不好钓,因为密度太低了。

本文共計1655個文字,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。

理論上來說,鰱和鳙都是夏季必釣的魚種,因為它們是喜高溫的魚種,隻有溫度高才活躍、才願意稍微往近岸靠一靠,給我們玩手竿的人一個機會。

不過實際上在自然水域中,鰱鳙並不好釣,因為密度太低瞭。別看網上的那些視頻天天狂拉爆護的,除瞭個別資源確實不錯的地方,其他大部分都是在收費水域垂釣的,而且要達到爆護的效果,釣費怕是還不低。

一個是免費水域、一個是收費水域,密度不同、魚生長的環境不同,釣法肯定也是有區別的。對於大部分普通釣友而言,釣鰱鳙不能隻會一味地抽抽抽,這樣完全沒有競爭力。

首先釣其他魚,我都是去人少的地方,人清靜、魚也清靜,但鰱鳙不一樣,鰱鳙是濾食類的魚種,通常是通過大味型+強烈霧化去誘魚,但這麼點霧化在大江大河中沒啥用!在小水域或者密度很高的地方,一個人抽頻率確實也能誘過來,但水廣魚稀的情況下,一個人抽效率就很低很低,遠沒有一群人抽效果好。

所以釣鰱鳙咱們可以找人多一點的地方,或者約上幾個釣友組團出釣,協同作戰,最好是能坐的近一點,這樣霧化相對比較集中,魚也能聚到一起。

組團出去,大傢可以提前製定釣法,比如統一竿長,統一垂釣深度。但如果不是組團釣,那我們選位的時候要盡量坐在下遊,這樣上遊的霧化飄下來,魚聞味而至,會優先進入我們的窩子。

魚竿盡量長一點,能用8.1就別用7.2,有釣臺就搭釣臺,想辦法釣遠,這樣就可以在“鬧中取靜”,更容易上大傢夥。

要是不組團,同時釣點也沒有多少人釣鰱鳙的,我們就需要借助窩料瞭。釣鰱鳙打窩,我隻分享2種東西,一個是豆渣,價格便宜、霧化性又強,誘魚很快,不用擔心死窩,多打點。

第二是臭玉米,一定要酸臭味十足的,聞一下鼻子都不想要瞭的那種,臭玉米主要是用來留魚的,它可以持續散發味道,讓魚聞的到吃不到。

另外,玉米還可以兼顧其他魚種,比如鯉魚草魚鯿魚等等,浮釣鰱鳙實在沒口,咱們後面可以釣底試試,盡可能降低空軍概率。

窩料要打,頻率照樣得抽,玉米入水是到底的,豆渣更麻煩,你捏的輕一點入水就散,捏的緊一點就和玉米一樣去水底瞭,這樣一來,我們就沒辦法判斷魚具體的水層。

而我們不斷拋竿換餌打頻率,加速誘魚的同時,也為瞭讓魚能到我們設定的水層去。

再說說裝備吧,釣鰱鳙魚鉤大一點沒問題,畢竟嘴大,不存在擋口一說,比如456號的新關東都行,但線組方面不要上來就8+6、10+8的。沒搞清楚密度、大小以及當天魚情的情況下,線組細肯定更有優勢,因為細線更柔軟,入口性好,也就是說更容易釣到。

切線跑魚不可怕,怕的是沒口,也不知道釣位有沒有選錯,下面是否有魚,我的策略是先用相對細一點的線組去探魚情,要是能上魚,不管有沒有成功上岸,起碼確定瞭釣位沒問題、下面是有魚的,接下來就可以大膽換粗一點的線瞭。當然也不需要太細,我一般是3+2起步。

這裡特別強調一下鉤距:理論上來說釣花鰱鉤距可以小一點,因為花鰱的主要食物是浮遊動物,它有一定的攻擊性;而白鰱的主要食物是浮遊生物,它是更喜歡吸霧化的,鉤距不能太小,否則就是有口打不到。我的鉤距一般是4指寬,大概就是五六公分的樣子,大傢可以參考,具體需要根據釣況去調整。

還有一個問題釣友們問的也多,就是應該釣多深?不管你釣的地方總體有多深,我們一開始就是釣差不多一節半魚竿的長度,抽個把小時,如果沒口就釣深一點,釣兩節竿、兩節半竿甚至三節竿,每換一個水層一定要多釣一會兒,別抽兩桿沒口就又換一個水層。

天氣正常,下面有魚且願意開口,同時你的餌料狀態沒問題的話,即使魚本身在中下層,但隨著我們不斷拋竿,也會主動上浮找餌的,因此釣的太深我認為是沒有必要。

你釣瞭大半天,實在是沒口,該用的辦法也都用瞭,就不要死磕到底瞭,留一部分時間出來釣底用。

一直打著頻率,餌料肯定有一部分堆積在水底的,這會把其他底層魚吸引過來,鰱鳙釣不到,不代表其他魚也釣不到,所以建議大傢留一部分時間出來專門釣底,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的。

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瞭,不知道釣友們今年有沒有釣到過鰱鳙呢,你對於野釣鰱鳙有什麼看法或者有什麼獨門技巧嗎?歡迎大傢留言評論,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,如若轉載,請註明出處:https://www.chinafishingrod.com/el/32703.html